神經炎癥定義
神經炎癥是中樞神經系統(CNS,即大腦和脊髓)內由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等常駐細胞(有時包括浸潤的外周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激活所介導的復雜免疫反應過程,涉及多種促炎介質(細胞因子、趨化因子、活性氧等)的釋放。神經炎癥一般在CNS受損、感染、毒素的刺激下或在自身免疫的作用下會出現。最初是應對損傷或威脅的保護性機制,但若反應過度或慢性化,則會轉變為有害過程,導致神經元損傷、功能障礙,并在多種神經系統疾?。òㄉ窠浲诵行约膊 ⒛X損傷、感染、自身免疫病和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進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神經炎癥與神經疾病
近日,世界頂尖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題為“Neuroinflammation across neurological diseases"的重磅綜述,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的施福東教授與加拿大Calgary大學的Wee Yong教授聯袂撰寫,系統性地比較了神經炎癥在多發性硬化(MS)、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等重大神經系統疾病中的異同點,該綜述突破性地提出盡管這些疾病在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它們共享神經炎癥這一共同病理基礎,且炎癥反應的時空動態變化直接影響疾病進程與神經損傷程度。
圖1. 多發性硬化癥、中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炎癥成因
參考來源:Science 388, eadx0043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x0043
在生理狀態改變的情況下,體外免疫細胞會侵入大腦,具有促炎性作用,并分泌細胞因子。這會使M1激活的小膠質細胞引發的免疫反應加劇,從而導致神經炎癥,促進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蛋白質聚集和腦損傷。
圖2. M1型小膠質細胞激活誘導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
參考來源:Front Neurosci. 2020 Feb 4:14:13. doi: 10.3389/fnins.2020.00013.
了解常用靶點
AIF1
AIF1是一種細胞質鈣結合蛋白,主要表達于巨噬細胞、小膠質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分布于腦、腎、肝等組織。其生理功能包括調控吞噬作用、細胞骨架重塑(F-actin)及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的活化、遷移,同時參與神經穩態維持與小膠質細胞功能調節。AIF1可作為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的特異性標記物,用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幫助診斷神經系統疾病、腎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AIF1可作為單核/DC來源腫瘤的診斷標志物。靶向干預AIF1(如反義寡核苷酸)可改善腎臟修復和心臟功能,提示其治療潛力。
IL-1 beta
白細胞介素-1β(IL-1β/IL-1 beta)是一種核心的促炎細胞因子,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產生。IL-1β在宿主防御和炎癥反應中起核心作用,能引發發熱、急性期反應,并激活其他免疫細胞(如NK細胞),促進Th17分化。細胞內IL-1β通常以無活性的前體形式存在,當炎癥反應發生時,IL-1β需經過IL-1β轉化酶Caspase-1的剪切活化,然后分泌到細胞外。病理條件下,IL-1β表達量增加,其過度活化參與多種疾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糖尿病、骨關節炎等。
IL-6
IL-6是一種功能廣泛的多效性細胞炎癥因子,屬于白細胞介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員,IL-6是一個小分子糖蛋白,分子量為19~28 kDa,由184個氨基酸形成四個α螺旋結構,通常以單體形式存在,它是由纖維母細胞、單核/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上皮細胞、角質細胞、以及多種瘤細胞所產生。IL-6參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炎癥、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均可導致其血清水平升高,而且它的變化比CRP更早,細菌感染時IL-6迅速升高,PCT在2h后增加,而CRP在6h后才迅速增加,因此可用來輔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診斷。
NF-κB p65
NF-κB p65是NF-κB家族成員之一,NF-κB是一種多效性轉錄因子,幾乎存在于所有細胞類型中,并參與許多生物學過程,例如炎癥、免疫、分化、細胞生長、腫瘤發生和凋亡。NF-κB受翻譯后修飾和亞細胞區室化的各種機制以及與其他輔因子或共抑制因子的相互作用的控制。
TNF alpha
TNF alpha是一種由157個氨基酸組成的同源三聚體蛋白,屬于促炎細胞因子,是TNF超家族的原型配體。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產生。在生理條件下,TNF alpha參與體內平衡調節、突觸可塑性、學習和記憶以及睡眠/覺醒周期。TNF alpha表達水平高與神經炎癥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
深入解析不同疾病中神經炎癥的特異性與共性,最終實現“精準抗炎"與神經保護的平衡,將是未來神經科學研究的核心目標。神經炎癥的精準治療依賴于可靠生物標志物的開發,相關研究靶點及優質抗體研究工具可查看下表: